解读教育质量监测数据背后的学本文化密码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郭金明

在重庆市2017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中,“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倾向”两项指标,沙坪坝区五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均表现不俗。而在有关上学期使用团队合作教学的频率的若干选项中,沙坪坝区小学英语、小学数学、初中英语、初中数学选择“经常”的教师占比也颇高。数据背后,隐藏着沙坪坝区的学本文化密码。

2012年10月,沙坪坝区在重庆市率先启动“学本式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开始了新一轮以课堂变革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和任何改革一样,以课堂变革为中心的课程改革也必然会面临重重阻力和困难。为冲破阻力,解决困难,沙坪坝区紧紧围绕“学本”二字做文章,相继提出了学本教学、学本课程、学本研修、学本评估等概念,致力于构建学本文化,形成区域课改新常态。

一、提出并阐释学本教学概念

沙坪坝区自启动“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之日始,提出了“学本式卓越课堂”这一概念,后简称为“学本教学”。学本教学这一概念在国内系首次提出。那么,什么是学本教学呢?

学本教学就是以学为本的教学,它是相对于长期以来以教为本的教学弊端而提出来的。以教为本的教学,就是将教学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定位于教师的“教”,而自觉不自觉地将学生的“学”置于被动、服从甚至无视的地位。在课堂上,学生的学围着教师的教来转。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教多快,学生就学多快。大量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早在百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曾倡导: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其实就是对学本教学最好的注解。

二、先学后教、互助展评”教学模式

很显然,这是对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发展。在这里,“先学后教”四个字属于直接“拿来”,意即在课堂上教与学的顺序不应是老师先教,然后让学生照着老师教的去做;而应让学生先试着自己学,老师再根据学生学的情况确定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互助展评”四个字则预示着教学方式的变化:一方面,当堂训练已被寓于互助展评之中;另一方面,互助展评又不仅仅是当堂训练,而是要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在小组内互助学习,并且还要将学习效果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出来,当堂进行评价。因此,从本质上看,学本教学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探索“三学”课堂结构

那么,先学后教、互助展评的课在课堂上究竟该怎么上呢?为了便于广大教师理解和运用,沙坪坝区在探索过程中,在先学后教、互助展评”八字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三学”概念。“三学”即“自主探学、合作互学、展示评学”,可简称为“自学、互学、展学”。

所谓自学,就是指学生独自尝试学习;

所谓互学,就是指在学生独自尝试学习基础上的小组互助学习;

所谓展学,就是指自学、互学基础上的全班性展示与评议,其实质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即所谓深度学习)。

“三学”当中,自学、互学一般不太会引起争议,而“展学”这一提法往往容易给人带来困惑和质疑。首先,按照望文生义的方法,“展”就是展示,是对学习所得的一种外化,而“学”好像应该是对知识的吸收过程,属于一种内化行为。于是,有人便问:“展”怎么是“学”呢?如果“展”不是“学”,又怎么能合称为“展学”呢?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教科院韩立福研究员将其称为“展讲”,“展写”,而没有采用“展学”这一提法。这涉及到如何理解学习的本质的问题。其实,毛泽东早就探讨过这个问题,他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如果这样来理解学习的话,“展学”一说,是可以成立的。

其次,课堂上进行全班性展示的时候,必然伴随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展示的效果好不好?展示的知识对不对?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对,何处不对?怎样才对?评价如影随形,讨论往往生发,质疑甚或对抗也可有之。正因为课堂展示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才使得“展”更加有了“学”的意蕴,而且能成为课堂上的一种交互式深度学习。

第三,既然“展学”这一过程既有展示,又有交流,岂不也是一种“互学”吗?是的,这一过程中的学习仍然是合作式、交互式的,但有鉴于全班性展示尤其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全班性展示长期以来不受重视,较为稀缺,很有大力提倡的必要,所以将其从“互学”中独立出来是有着重要实践价值的。

最后,与此相反的一个问题是:既然课堂展示会带来如此丰富多彩的连锁反应,仅仅用“展学”是否足以概括这些学习行为与方式呢?于是有人认为“展学”之外,还应增加“评学”“辩学”“固学”“结学”等等。这些也许都未尝不可,但正是由于这种种的“学”都与展示几乎密不可分,所以不如姑且用“展学”一言以蔽之。

那么,“三学”到底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学习方式还是一堂课的三个学习环节呢?回答是:“三学”既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主体学习方式,也可以成为一堂课的三个主干学习环节。学本教学的课堂一般就是“自学——互学——展学”的渐次展开和螺旋递进。在每堂课中,学生一般都要围绕基于学习目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主问题”,通过若干轮次(一般为2至5轮)的“自学——互学——展学”逐步加以解决,最终达成学习目标。为了引发、维持和推进“三学”,教师还可以设计若干辅助性环节,如创设情境、激趣谈话、演示实验等,但这些辅助性环节不可冲淡“三学”主线。

四、区域推行学本研修,助力学本教学深化发展

所谓学本研修,就是以学生的学为研究目标,以学生的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教学现场的合作性研修,持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而所谓“以学生的学为研究目标,以学生的学为研究对象”,也就是教师个人及团队在研修过程中,始终将关注点聚焦于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是否有意义,如何学得更好。

学生在自学、互学、展学中究竟有没有在学,怎样在学,学得如何,唯有通过精细化的观察才能把握事实真相。因此,粗放型、笼统式、听为主的传统“听课”方式必须让位于“用数据说话”的课堂观察与研究活动。与此同时,过去研修活动中那些想当然的、主观随意的、溢美或贬斥的话语方式也必须让位于基于事实与数据的、客观的、理性的判断。

通过不断探索,沙坪坝区建立起了聚焦“三学”的课例研修范式:基于“三学”问题——开发观课工具——现场观课摄像——分享数据事实——得出结论建议。为了推广这一新型课例研修范式,沙坪坝区充分发挥区学科研修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举行“学本研课活动周”或“学本研课活动月”,一般由学科研修员亲自上“下水课”,并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现场观课、数据统计、互动研讨,全区学科教师观摩学习,感受和领会学本研修的价值取向及操作流程,学到“带得走”的经验。

五、积极探索学本评估,为学本教学保驾护航

近6年来,沙坪坝区教委、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在区域推行学本教学中发挥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和工作督导职能,专门成立了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协助谋划和实施学本评估。一是从2013年起,建立面向所有学段(含高中)、所有学科(含主题班会)、所有学校(含特教学校普通班)、所有教师(含老教师和职初教师)的学本教学“三年一周期”课堂评估机制,头一年名优教师“赛课”展示,后两年普通教师“晒课”考核,依据学本教学课堂评价标准评定优质课或展评课等次,分别予以表彰、奖励或帮助提高。二是从2014年起,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基于小组合作学习视频直播信息的质量监测,每学年分别从小学、初中各学校随机抽取3至5个学生学习小组,模拟课堂学习情境,让各组学生现场展现“三学”(自学、互学、展学)能力,并通过网络全程视频直播,后期根据网络平台所保存的视频信息进行小组现场学习能力评分,并将结果点对点向学校反馈,有力促进了学习小组建设和“三学”能力培养。三是每年对所有中小学开展一次内涵发展质量综合评估,将学本课程建设、学本教学推进、学生学习质量等纳入指标体系,并与学校干部、教师绩效考核挂钩,强力推动区域课改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