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关键能力,推进小学教育治理现代化
——“小学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研讨会”综述
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 薄晓丽
2018年3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指导,《未来教育家》杂志社、重庆市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等举办的“小学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研讨会”在重庆天地人和街小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小学校长等500余名代表,围绕“聚焦关键能力评估,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主题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一、理论探究:教育治理视野下的关键能力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学校充分发展重在突出治理现代化,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学生充分发展,重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一)教育治理的核心内容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公室秦建平主任指出,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版块,是工具性的变革,而非架构性的变迁。教育治理体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二是多元参与共治的结构体系。教育治理能力包括执行能力、监督效力、产生效能、透明程度和清廉程度。他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核心是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龚春燕院长认为,学校进行现代化治理需要关注四个方面:一是关注人的发展;二是关注系统协调;三是关注信息与数据;四是关注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治理的目的就是更大程度地释放每个学生和教师的创造性,激发人的潜能。
重庆市人和街小学肖方明校长介绍了学校在全息理论、现代治理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五维一体”的学校治理体系,将文化、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和学校管理五大核心要素纳入治理体系,形成全息共生、和谐发展的一体化系统,开展了生动、丰富的实践探索,丰富了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二)关键能力的内涵辨析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于泽元教授认为,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的过程中有行动标签化的倾向,而关键能力的提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对核心素养的一种反思和再认识。譬如重庆市人和街小学着力培养学生“人和六质”,促进学生道德、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实践素养的有机结合,正是关键能力在学校治理创新中的具体体现。
龚春燕院长认为,核心素养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发展核心素养的的关键,核心素养最终目的是推动终身学习。因此,关键能力的提出,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职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关键能力也有其内在逻辑关系:认知能力是发展的基础;合作能力是发展的根本;创新能力是发展的灵魂;职业能力是社会适应的保障。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指出,不论是核心素养还是关键能力,都蕴含了两个关键词,即互动和反思。其内涵是一种涉及到提取、整合和应用的核心胜任力。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毛亚庆教授重点解读了关键能力中的合作能力,提出从合作领域入手培养学生的社会发展能力,达到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重要目的。他强调提供支持性的氛围环境,通过社会情感学习,唤醒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挖掘生命潜能,彰显生命价值。
二、实践推进:学校治理生态下的路径选择
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科学决策、民主治理的作用,又要合理引导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推进,专家学者给出了具体建议,学校也开展了多样化探索。
(一)学校文化为引领
成都师范学院刘裕权教授进一步理清了学校文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系,他指出文化为学校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民主思想是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学校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走向文化自觉、教育自觉。
学校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文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余凯教授作出了三点回答。一是要有人文的教育追求,即精神文化;二是要有民主的生活方式,即行为文化;三是要有公共的社会空间,即物质文化。他认为文化的主体是学校成员,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正如《未来教育家》陈盼总编所说,学校文化应该有孩子的影子。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邓薇校长也提出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家国意识、生活意识和校本价值。
(二)创新学习为前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刘嘉部长强调了创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人类文明史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动力。不论是传统的基本素养要求,还是现代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内涵,都共同指向了学习创新。刘教授以芬兰科学教育为鉴,呼吁全社会多元主体和机构的共同参与,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基础教育实践操作有机融合。此外,创新学习不应仅停留在理念和概念的宣传,还应当通过多种途径落实到教育实践当中。因此,我国与芬兰合作成立了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开设了中芬创新学习网站,将创新思维转化成课程体系,共同推动我国学习创新教育。
(三)课堂教学为阵地
中国教育学会钟秉林会长以互联网教育为切入点,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面对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冲击传统的学校教育,催生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转变。我们应当以严谨求实的态度主动应对新的挑战,一方面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结合;另一方面跳出网络教学的误区,避免炒作概念和片面夸大。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于泽元教授聚焦关键能力培养,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六条路径,一是将情境化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式;二是将整合作为教学内容处理的重要途径;三是将核心概念和核心问题的提出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四是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作为课堂实施关注的重点;五是重视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六是在自主前提下开展学习共同体建设。
(四)课程建设为关键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牧华教授指出,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需要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优秀的教师团队、高端的场馆空间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他谈及课程建设的三大核心概念,即跨界、整合和创造,强调跨界不仅是学科知识的跨界,更是课程开发者的跨界,包括研究专家、学校教师、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参加,实现不同身份角色的突破。
杨小微教授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需要课程的载入,并将课程建设纳入学校治理的重要范畴。同时,他强调课程必须具有自身的理念及目标的合理性,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科学统筹与整合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开发。
重庆市人和街小学梳理基于学校治理视野下的课程建设经验,总结提炼出“民主化决策、科学化实施、多样化课程、标准化训练、制度化构建”的战略路径,在“人和六质课程群”中渗透全员参与、全部内容、全课整合、全部验收、全面育人的“五全”理念。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聚焦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学校开展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式学习,主张有温度、有情怀、有主张的教育。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小学着力打造“风车式”的生态课程体系,开展主题式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实践,通过课程再造实现组织管理、学习时空的再造。
(五)评估分析为手段
教育部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禹东川教授指出,在学习科学与脑科学研究引领下,神经教育学作为研究新范式使得关键能力评估有了革命性变革。龚春燕院长也认为关键能力需要通过评估才能更好地落地。重庆市在过去大量行为数据的基础上开展了生物数据的搜集和分析,科学并全面地掌握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其目的是为学生关键能力发展提供精准服务,这也是现代治理的重要内容。
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将学生大数据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支撑,通过学生能力测评,分析学习发展能力以及学生个体、班级、年龄差异,并利用评估结果、资源教室进行个性化干预。同时,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对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进行及时反馈与反思。一方面,基于学生能力测评,对“人和六质自选课程”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利用课堂分析系统,即时采集分析学生专注指数和快乐指数。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信息化管理的方式进行校园治理,通过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实现大规模办学的精致化管理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方面利用便捷、高效、精准的数据平台将学校和教师从繁琐的事务性劳作和庞杂的数据收集统计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架构数据库平台,从学习过程、学科素养和能力发展三个维度入手,以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六)制度建设为保障
中国教育学会钟秉林会长指出,集团化办学有助于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但也必然导致了学校治理结构的调整,对学校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他强调集团化办学要结合区情和校情开展多样化的探索,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内涵建设,注重长期积累,将是否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是否真正让学生受益、是否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作为判断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秦建平主任强调通过学校章程的制定,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办学自主权的实施机制,寻找校长调控指挥效率和民主参与多方共治之间的平衡点。从而解放和发挥人的潜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推进学校发展。
沈阳市文艺路第二小学以学校治理现代化为中心,充分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权,寻求立法、破制和开放共治三方面的突破,从法治管理、民主管理和多元参与入手,实现学校变人治为法治、变集权为分权、从自治到共治的现代化治理过程。
三、发展趋势:数据信息背景下的评价创新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以评价创新促进多元主体发展,是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以技术革新架构学校治理大数据
深圳市教科院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基地黄爱华主任从技术层面谈到学校治理大数据的构建。首先,要建立统一数据中心,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形成数据共享与管理机制;其次,进行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注重基于学生认知的诊断分析、基于课堂教学的深度评价以及基于教师发展的针对性学习;再次,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发展,选择适合的图表工具呈现基础数据、教学数据和资源数据等各类数据,开展预测分析、行为分析和学业分析;最后,强调“持续运营”的数据建设概念,构建基于大数据核心应用的运营中心,同时要加强教育大数据与其它领域大数据的关联分析,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此外也要考虑数据安全的问题。
(二)以监测评价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公室秦建平主任指出,如果对教育治理的现代化程度进行定量测定,不仅解决了教育制度现代化的监测评价问题,也间接评价了人的现代化。国际国内已有的治理现代化指标凸显了科学民主、法治、清廉、效能、透明、问责与监管等共同要素。
上海市闵行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何曙光副主任从区域教育评价角度,介绍了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区域做法。在充分采集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管理、社会满意度四类数据的基础上,用数据驱动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建设涵盖个体、学校和区域层面的三级评价体系。同时强调数据采集、贯通及运用等一系列流程的优化和再造,进一步体现和扩大数据及指标的价值作用,从而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三)以生物数据推动学生关键能力评价
禹东川教授描绘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图景。通过构建研究型学校,对学生行为、脑网络、脑区通路、神经递质、神经元以及遗传基因和环境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研究,将神经教育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教育实践,建立学生个性化学习数据库,支撑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学校的精准化治理。此外,他指出教育大数据包括业务数据层、数据平台层、数据资产层和数据应用层四个方面内容。在架构教育大数据的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标准化问题,同时也强调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明确大数据的应用目标。
重庆市人和街小学也率先建立了人和六质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通过实验室测试采集全校学生的生物数据,包括短时记忆、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注意力和言语流畅性等,并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升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